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信息
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GFEP)院长樊胜根教授与合作者完成的论文《农业多样化和技术对中国环境和粮食安全的共同效益》(Co-benefits of agricultural diversification and technology for the environment and food security in China)在《Nature Food》(IF:23.6)上发表。
该文章由西湖大学工学院Thomas Cherico Wanger教授团队主导,中国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以及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17个国际机构进行支持。Thomas Cherico Wanger教授与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樊胜根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团队博士后高海秀也作为重要合作者参与了此次研究工作。
文章内容
作为世界主要的稻米、玉米、小麦和土豆生产国,中国致力于通过实施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确保粮食自给自足。在这一进程中,“中国高标准农田建设(WFFC,Well-facilitated Farmland Construction)”在中国得到了广泛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将传统的小规模农田整合为精细管理的大规模生产区,推动农业机械化,提高土壤肥力和生产力。
研究表明,WFFC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但其可能无法充分发挥对农业生态系统特征的改善作用,尤其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变化缓解方面,可能会错失长期的环境效益。而相比于大规模集中农业,小规模的多样化农业能够更好地提升产量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同时,能够减少健康风险,并提高农民收入。许多主要粮食作物依赖着生态系统服务,如昆虫授粉和生物控制,这些生态服务在多样化农业生产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增强。
因此,跨学科和多方利益相关者合作的环境在推动农业景观中环境效益、生态服务与营养之间的权衡研究方面至关重要。通过增加农民对多样化生产体系的认知,结合精准的技术和适当的激励机制,将有助于促进这些方法的推广应用,并为中国实现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农业生产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