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信息
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GFEP)樊胜根教授和张玉梅教授在《农业经济问题》上发表论文,题为《中国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战略思考》。《农业经济问题》是由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承办的、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和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国家级经济学核心期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定的22种A类期刊之一,复合影响因子为12.876,在57种农业经济学术期刊学科排序中排名第2位。
引用格式:樊胜根,张玉梅.中国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战略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24,(12):15-23.
文章内容
中国农业食物系统具有巨大的减排潜力,但其重要挑战在于如何实现多目标之间的协同发展,亟需制定农业食物系统的低碳转型战略,不仅要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而且要保障广大农民的生计,肩负粮食安全、营养健康、环境保护等多重功能。中国农业人口众多,仍有近1/3的劳动力在农业食物系统就业,农业收入依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为此,本文旨在分析中国农业食物系统碳排放现状和趋势,剖析其减排固碳面临的挑战,梳理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的机遇与潜力,进而提出推动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的战略思考。
尽管近年来中国农业活动的碳排放量有所下降,农业食物系统的碳排放量仍在增长,而且农业产前产后环节的碳排放比重显著增加。FAO数据库中统计了整个农业食物系统的碳排放,其中,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包括了种植业、养殖业、农业生产过程中能源利用以及有机质土壤碳排放四种来源,农业产前和产后环节产生的碳排放包括了化肥生产、农药生产、家庭食品消费、食品包装、食品加工、食品零售、食品运输和食品废弃物处理八个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链在不断延长,农业产前产后环节产生的碳排放占比不断提高,若只关注农业生产活动的碳排放,则会显著低估农业食物系统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作用。
2015年以来,中国陆续出台了各种农业绿色政策措施,包括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措施,加快农业生产绿色转型。这些政策措施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同时直接减少了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使用,从而减少了碳排放。但是,这些政策的减排效果比较有限,未来的减排任务仍任重道远。首先,农业食物系统碳排放量仍居高位,且仍呈增长趋势,农业食物系统的减排压力大。其次,农业食物系统减排仍缺乏战略规划和行动方案。第三,农业食物系统的碳排放的监测和量化比较困难,难以为制定减排激励措施提供技术支撑。第四,农业食物系统低碳技术采纳率低,未能发挥其减排潜力。最后,目前支持农业食物系统的低碳转型的政策有限,并且主要集中在农业方面,对农业产前和产后的低碳转型支持非常少。
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虽然面临多重挑战,但也是机遇和潜力所在。第一,政府积极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和全行业减排,为农业食物系统减排固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第二,技术创新为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提供了强大支持,减排潜力大。第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等制度创新为农业食物系统减排创造了新机会。第四,中国人口已经实现达峰,食物消费正在转型,未来粮食安全的压力有所缓解,为推进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留出空间。第五,农业、林业及其他土地利用在固碳方面存在巨大潜力。第六,采取综合措施可以实现农业食物系统的较大减排潜力,最高可减少60%~75%。
中国农业食物系统正处在重要历史机遇期,具有巨大的减排潜力,未来需要加大跨部门跨学科的通力合作,从政策、技术、制度创新和国际合作等多个维度和途径加快推动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