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通知>通知公告

农食系统低碳转型国际论坛暨报告发布会在京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5-04-22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双重挑战下,2024年农食系统低碳转型国际论坛(IFLEAS)年会暨报告发布会于11月12日在北京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由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世界银行和美国环保协会共同主办,会上发布了世界银行旗舰报告《宜居星球的秘诀—实现农食系统净零排放》、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政策研究院《2024年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英文版。本次论坛汇集了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学生参与,研讨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的具体研究内容和未来工作方向,汇聚多方力量,加强国际和国内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和全球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

大会开幕

世界银行代表桑茁(Sandra Broka)主持了本次会议,她强调全球农食系统面临着诸多挑战,呼吁全球合作,共同推动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

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教授指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至关重要,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愿与世界银行、美国环保协会等合作伙伴手,借助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国际论坛,共同推动农食系统低碳转型。此次会议期间,将发布两个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报告,更体现了农业食物系统需要凝聚全球智慧,汇聚各方力量,以完成低碳减排目标。

美国环保协会农业、水和食物部门副总裁Britt Grossman介绍了美国环保协会在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方面的全球影响力和在中国的工作,尤其是甲烷减排利用和化肥施用效率方面的进展,她还强调中非应加强在农业和食物方面的合作,以推进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

世界银行可持续发展部门主任彭雅丽女士(M.Yaa Oppong)强调了全球农业系统转型的必要性,介绍了世界银行在中国开展的绿色农业和可持续生产项目,旨在减少排放、增强气候韧性并为弱势群体提供保护。她还表示世界银行已准备好与合作伙伴一起,大力支持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工作。

报告发布

世界银行首席农业经济学家William R. Sutton和高级气候变化专家Alexander Lotsch发布了世界银行报告《宜居星球的秘诀:实现农食系统净零排放》,揭示了如何将农食系统从气候变化的推手转变为应对气候变化的盟友。报告提出每个国家都能够以符合自身经济与自然环境条件的方式减少农业食物系统排放,并设计出一系列能够付诸实践且负担得起的方案举措,用以实现农食系统净零排放。报告第一章介绍了农食系统面临的严重气候问题;第二章分析了不同国家的减排潜力;第三章分别分析了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减排举措、潜力和成本;最后提出了国家和全球层面可行的合作减排行动及路径。

樊胜根教授发布了《2024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英文版,主题是"Building A Sustainable and Diversified Food Supply to Forster Agrifood Systems Transformation"(大食物观引领构建多元化供给体系,促进农食系统转型)他指出2024年的报告在前三年的基础上,以供给体系为研究对象,突出“营养导向”与“系统思维”,从资源、效率、结构、贸易等角度深入分析如何构建中国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更加营养健康的食物消费需求,并推动可持续农食系统转型。报告第一章阐述了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内涵和特点,提出了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的政策路径;第二章测算了森林、草原和江河湖海、设施农业和未来食物等多元化食物供给渠道的生产潜力,并模拟优化了食物生产来源的综合影响;第三章聚焦植物基蛋白、细胞培养肉、昆虫蛋白等替代蛋白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并模拟评估其对食物安全与资源环境的影响;第四章探讨了食品产业链中游环节在保障食物供应、改善营养水平和提高资源效率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五章在分析中国食物进口特征与食物供应风险的基础上,从提升食物进口韧性的视角,探讨了多元化进口的稳定性与合作潜力。

随后,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司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张云华,以及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洁分别进行了报告点评,他们肯定了两份报告对农业低碳转型的指导作用,并阐述了科技创新、跨部门合作和国际合作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主旨发言

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EDF)能源与自然项目主任、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国际论坛执行主席高霁主持了主旨发言环节,他指出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国际论坛是以“转型农业食物系统,迈向可持续的未来”为愿景,旨在提供国际和跨学科合作研究平台。本次会议目的在于为多学科专家交流讨论提供交流机会,促进跨学科研究,推动实践落地,为加速农食系统转型提供科学依据。

美国环保协会农业甲烷项目高级总监John Tauzel就“全球行动促进低排放畜牧业系统”这一主题进行了主旨发言,他指出了农业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所占的重要份额,特别是甲烷排放所带来的严峻挑战。优化饲料配方、实施遗传改良等技术创新可以在促进畜牧业低碳转型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他还强调在削减农业排放的同时,不能破坏食物供应的稳定性或损害农民的生计,建立有效的政策制度和市场机制对于加速农业减排技术的采纳与传播十分重要。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就主题“农业绿色低碳全国网络建设及其研究重点”进行了发言,他指出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截至目前,中国已在减少化肥使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发展绿色低碳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强调跨学科合作、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能够有效推动农业系统低碳转型,并介绍了科技小院模式对于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实践落地中的重要性。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IPCC AR6 WGI联合主席翟盘茂做了“气候快速变暖及其相关的极端事件风险”的主旨报告。他强调全球平均温度的持续上升,特别是自90年代以来的显著增加,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农业和粮食生产面临巨大挑战。他指出了农业食物系统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性,食物运输和消费过程中的减排潜力巨大。

会议总结

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他指出国际合作在推动全球食物系统减排进程中至关重要,并强调了中国对此做出的不懈努力与显著贡献。他着重指出,应将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视为机遇,让农业生产者能够从碳市场交易中获取合理经济补偿,以激励他们能够积极参与这一转型进程。


11月12日下午,来自世界银行、美国环保协会、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多名专家针对世界银行旗舰报告、2025年中国和全球食物政策报告和IFLEAS未来工作展望话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讨论,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