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项目背景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该方案提出了明确目标,到2027年底,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更加健全,粮食损失和食品浪费统计调查制度、标准规范和指标体系不断完善,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损失率控制在国际平均水平以下,餐饮行业、机关食堂、学校食堂、企业食堂等人均每餐食品浪费量明显下降,餐饮浪费得到有效遏制。通过持续努力和全民参与,推动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高校食堂的食物浪费问题与粮食安全、资源环境、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息息相关。鉴于减少食物浪费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意义,万科公益基金会资助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樊胜根教授团队开展了“北京市高校食堂食物浪费现状、原因及干预策略研究项目”,本项目旨在通过对四所在京高校食堂进行深入调研及访谈,识别影响食物浪费的关键因素,并提出有效的行为干预方案,以减少高校食堂的食物浪费,为全国高校食堂食物浪费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专家咨询会
2024年11月16日,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GFEP)主持的“北京市高校食堂食物浪费现状、原因及干预策略研究项目”开展了结项讨论会。会议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玉梅主持,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晶晶、薛莉、龙文进出席本次研讨会。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武拉平,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动物食物与营养政策中心主任、研究员程广燕,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利用与环境修复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刘晓洁,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产业发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曹慧,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副教授钱龙,万科公益基金会项目负责人连娟、贾如婴出席本次研讨会。与会专家就项目产出及结项报告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为项目的进一步完善和推广提供了重要参考。
最后,樊教授对此次专家咨询会进行了总结。他指出,研究高校食堂浪费问题不仅有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经济效益,还能够培养节约意识与习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并为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他期待本报告能够在减少食物浪费现象方面发挥积极推动作用,并希望学界能够对相关问题开展更多深入且有意义的研究。
报告摘要
该报告以北京市高校食堂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高校食堂食物浪费的现状、成因及应对策略。通过对四所高校食堂的实地调研,发现北京高校学生人均每餐食物剩余可食用部分重量为74.83g,其中蔬菜和主食是浪费量最多的两类食物,分别占可食用浪费的44%和39%。若基于食物浪费量计算碳排放,人均每餐食物浪费所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224克至474克。项目组进一步估算出北京地区高校每年因食物浪费所致使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约20万吨,约占中国食物供应链中因损失和浪费所致碳排放总量的0.04%。
图1 基线调研中北京市高校食堂每人每餐食物浪费的平均重量
而浪费行为在群体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差异,学生个体特征、专业背景以及食堂管理模式等因素对食物浪费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为探索减少食物浪费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对多所高校食堂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研究发现,通过优化原料采购、精细化生产、多样化餐品供应、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能够显著降低食物浪费。
为验证干预措施的效果,本项目组在北京市样本高校食堂开展了干预实验,数据显示,相较于基线调研,干预调研中存在浪费的人数比例从35.83%下降至26.86%,平均浪费量占本餐食物的比例从4.90%下降至2.38%,干预的效果十分显著。同时,干预调研数据显示,信息干预、承诺机制和自助用餐模式是有效减少食物浪费的重要因素。据项目组粗略估计,在某代表性食堂实施各类综合干预(包括个体层面的信息和承诺干预以及称重自助餐类智慧食堂模式的推广)的效果约为每餐食物浪费降低20g,若类似的干预方案在北京其他高校进行推广,可减少食物浪费总量约1.02万吨,并有效降低食物浪费所致的碳排放。
此外,研究还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在减少食物浪费方面的经验,总结提出了一系列减少高校食堂食物浪费的政策建议。
图2 干预调研中自我汇报“是否剩余”人数比例
图3 干预调研中自我汇报的所剩余食物量百分比的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