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研究成果>科研成果

AGFEP朱晨、陈祁晖、樊胜根合作撰文揭示饮食对衰老的多维影响

发布日期:2025-04-21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

文章信息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GFEP)主导的合作研究论文Multi-dimensional evidence from the UK Biobank shows the impact of diet and macronutrient intake on aging(饮食和宏量营养素摄入对衰老的影响——来自UK Biobank的多维证据),发表于《自然》(Nature)旗下期刊《通讯·医学》(Communications Medicine)。该研究基于UK Biobank参与人的临床生物标志物、端粒长度、大脑核磁共振成像等数据构建了4个生物衰老指标,通过高维固定效应模型、多变量孟德尔随机化等计量经济学方法识别了18种食物、6种饮食模式、3种宏量营养素和3种膳食质量评分对衰老的影响。合作研究单位包括北京食品安全政策与战略研究基地、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积水潭医院、美国斯坦福大学、南京民生职业培训学校等。该交叉融合研究为抗衰老的精准干预提供了新思路。

AGFEP研究员朱晨教授为论文的第一作者陈祁晖教授和樊胜根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210318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72061147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233300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2&ZD113)以及中国农业大学2115人才培育发展计划项目的资助。

引用链接:Zhu, C., Wang, Y., Yang, X. et al. Multi-dimensional evidence from the UK Biobank shows the impact of diet and macronutrient intake on aging. Commun Med 5, 36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3856-025-00754-5

文章内容

衰老(Aging)作为生命系统的多维退化过程,其生物学本质涉及基因组不稳定、表观遗传改变、蛋白质稳态失衡等特征。虽然时序性衰老(Chronological aging)是生命体不可逆的演进轨迹,但生物衰老(Biological aging)速率在表型可塑性框架下呈现出显著的个体异质性,这种差异为干预性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老年科学领域的前沿理论指出,通过靶向生物衰老核心机制实施干预策略,可能实现压缩发病率曲线、延长健康预期寿命等公共卫生目标,这对应对全球老龄化挑战具有重大社会经济价值。

在可干预的生活和环境因素中,食物摄入和营养代谢调控展现出独特的科学价值。分子营养学研究证实,膳食模式通过调控代谢通路、重塑表观基因组和调节细胞应激反应等多重机制,直接影响慢性疾病易感性、衰老相关生物标志物表达谱及DNA甲基化时钟的运行。这种营养-表观遗传-衰老轴的发现,确立了膳食干预作为抗衰老研究的重要维度。现有相关文献存在几个不足点。首先,生物衰老量化指标存在多维性,导致研究结果难以横向比较;其次,观察性研究的混杂因素控制不足与RCT研究的局限形成证据缺口;再者,营养素的协同/拮抗效应与个体代谢表型的交互作用尚未完全阐明。例如,在碳水化合物代谢领域,矛盾证据并存: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产生的主要酮体β-羟基丁酸盐被认为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长期低碳饮食与心血管风险因子的相关性引发安全性争议。

针对健康老龄化这一全球健康关注的优先事项,本研究系统性考察了膳食因素对多维度衰老指标的影响:包括(1)端粒长度(Telomere length);(2)基于临床生物标志物(白蛋白、肌酐等)的表型年龄(Phenotypic age);(3)脑灰质体积(GMV);(4)脑白质体积(WMV)。

研究结果表明,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饮食与延缓衰老和改善大脑健康有关,而低碳饮食与大脑衰老和端粒变短有关。此外,以植物为基础的食物显示出其益处,而以动物为基础的饮食则与对健康老化的负面影响有关。这些发现为抗衰老精准干预提供依据。

18种食物、6种饮食模式、3种宏量营养素和3种膳食质量评分对4种衰老指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