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信息
近日,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GFEP)冯晓龙副教授与合作者撰写的论文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farmers’ crop production in China: a panel Ricardian analysis(气候变化对中国农户农作物生产的影响——基于面板Ricardian模型)在Nature旗下期刊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发表。该论文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利用面板Ricardian模型,量化了气温和降水变化对农户农作物净收益的影响。该论文的合作研究单位包括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冯晓龙副教授与刘东助理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冯晓龙副教授与樊胜根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司伟教授、资源与环境学院赵锦副教授作为合作者参与了该研究。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237314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72061147002)的资助。
引用链接:Feng, X., Liu, D., Zhao, J. et al.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farmers’ crop production in China: a panel Ricardian analysis. Humanit Soc Sci Commun 12, 250 (2025). https://doi.org/10.1057/s41599-024-04287-5.
文章内容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所造成的影响,始终是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的关键问题。精准评估气候变化给农民农作物生产带来的影响,对于制定行之有效的农业适应策略至关重要。但已有文献关于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尚未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和生产者行为变化的影响,且研究结论尚不一致。
本文研究发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对农作物净收益有着显著的影响,不过农民所采取的适应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不利影响。具体来说,气温变化对农作物净收益的影响在不同季节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日最高气温升高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主要集中在春季和秋季,而日最低气温升高所产生的积极效应仅在秋季能够显现出来。另外,降水对农作物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秋季和冬季。进一步研究发现,与粮食作物相比,经济作物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更为显著;与小农户经营的农场相比,规模较大的农场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更高。就地域差异而言,春季气温升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而南方地区则对秋季的气温和降水变化更为敏感。通过对未来气候模式进行模拟分析后发现,日最高气温升高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正逐渐减小,然而日最低气温升高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却在不断增强。
本文主要贡献包括以下三点:首先,本文基于具有全国代表性的长时间农户调查数据,利用面板Ricardian模型和Hsiao two-step method估计了气温和降水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同时将农户跨期适应行为、温度和降水的交互影响纳入模型分析框架。其次,从作物类型、种植规模、地区三个角度考虑了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异质性影响,为制定更精准的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提供支撑。最后,利用未来气温和降水模拟数据,考察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潜在影响,对缓解未来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具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