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构成严峻挑战,推动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国际社会缓解气候危机的关键举措。作为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关乎单一国家或地区的利益,更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议题。为此,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农业绿色低碳分会成立大会暨全国农业绿色低碳研讨会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期间,由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NAAGD)、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GFEP)、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国际论坛(IFLEAS)共同主办的“国际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峰会”,于2025年4月13日在北京友谊宾馆友谊宫圆满落幕。本次会议汇聚国内外学者、科研机构、企业代表、非政府组织及政府部门等多方力量,围绕中国和全球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实践案例、制度创新、政策激励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分享宝贵经验,为推动全球农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贡献智慧与方案。
会议由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国际论坛(IFLEAS)执行主席司伟主持。
开幕致辞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申建波教授指出,面对极端气候频发与粮食安全双重挑战,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是统筹生态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必由之路。他强调,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长期致力于推动多学科协同创新与全球合作,呼吁各界打破壁垒、整合资源,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议题,并期待本次峰会凝聚智慧,为农业绿色转型提供切实解决方案。
EDF美国环保协会能源与自然项目主任,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国际论坛(IFLEAS)执行主席高霁介绍了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国际论坛,旨在整合全球科研机构、国际组织与政府部门力量,推动跨学科协作与政策协同,构建韧性可持续的农食体系,并呼吁各方凝聚共识,将理念转化为切实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主旨演讲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围绕《IPCC AR7关注重点及我国农业气候资源》指出,IPCC第七次评估报告(AR7)聚焦农业气候脆弱性、区域适应及全球农林系统评估。中国正通过动态监测网络和数字化模型,开展农业气候资源精细化普查,绘制全国分布图谱,为优化种植结构、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支撑,并创新气候区划标准体系和大数据平台,以科技赋能低碳转型,贡献应对气候挑战的“中国方案”。
美国环保协会(EDF)高级副总裁Britt Groosman聚焦“中美气候智慧型农业转型”,提出以“能源-生态-健康”协同战略推动两国对标实践:美国侧重精准施肥与甲烷捕获,中国推进秸秆利用与数字农田管理,共探农业增产与减排平衡路径。针对中国转型,她建议构建“政策-金融-数据”驱动体系,完善低碳立法、绿色金融及MRV碳核算平台,为全球提供可复制的农业低碳方案。
中国农业大学申建波教授提出,应对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需以“技术-产业-政策”三链融合为核心,构建土壤固碳、农田减排等创新体系,通过“研究-集成-推广”三步策略推进。他列举秸秆还田、智能水肥管理等案例,强调数字技术推动全链条绿色化,实现“保粮减排协同”,并呼吁加强国际合作,以“高产低碳”中国范式助力全球农业碳中和。
CGIAR中国合作顾问、浙江大学陈志钢教授解析了CGIAR的气候行动大科学计划,聚焦“气候韧性农业科学行动”三大方向——作物抗逆基因、碳汇耕作及气候预警,通过“研究-转化-政策”全链条创新推动实践。以浙江青山村为例,CGIAR联合中国落地智能水稻品种、村级碳监测平台,实现耕地碳排放强度下降18%,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科技+社区”低碳转型样板。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全球环境基金项目官员姚春生指出,其通过“全球路线图-区域框架-国别试点”模式推动农食系统低碳转型:全球设定减排目标,区域建设气候智能农业走廊,中国落地“稻田甲烷管控”等项目,试点减排效率提升20%。FAO开发的碳核算工具等已赋能中国20余县域小农对接碳市场,为发展中国家破解“减排保粮”矛盾提供样板,助力全球气候治理。
圆桌会议
在圆桌会议环节,由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GFEP)教授,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国际论坛(IFLEAS)秘书长张玉梅教授主持,来自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副主任朱庆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办公室/农村发展卓越中心政策研究主管贾焰、EDF美国环保协会人与自然项目总监裘盈、先正达中国“厚圃土壤健康”业务负责人傅春杰、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张卫峰教授、世界银行北京办公室,高级农业专家胡松、世界资源研究所北京代表处食物与自然资源项目张艳萍研究员、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生态保护项目主管张菁,就“如何加强国际合作与多方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协同推进农业食物系统绿色低碳转型,同时保障粮食安全?”为主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与会专家强调需构建“技术-政策-金融”协同机制,推动中美精准施肥、甲烷减排等技术对标,并通过数字工具、绿色信贷及碳核算平台赋能小农,在保障粮食安全前提下,形成可复制的“科技下沉+社区共治”全球转型模式。
会议总结
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教授对大会进行了总结,他强调,应对气候变化需聚焦农业技术创新、政策转型(转向低碳补贴)及投资机制优化,并呼吁推广惠及小农的“科技小院”模式。他预告,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即将发布的《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将聚焦农业食物系统绿色低碳转型,10月将在北京平谷举办第三届国际农业科技创新论坛,聚焦构建韧性农食系统,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本次峰会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融合,为全球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也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下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未来,各方将依托国际合作网络,携手推进农业与气候协同治理,共筑可持续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