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在赵启然老师、魏翰林老师、薛梦恬老师和何晓捷队长的带领下,来自各地的12位队员齐聚河北二队。本次河北调研问卷主要分为家庭基本情况、食物消费频率、24小时膳食回顾、农业生产情况等内容,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了农户的日常生活。
7月19日,大家到达了中国农业大学部分科技小院所在地曲周。在接受了两天的问卷培训与模拟后,21日至24日,小队在队长何晓捷学姐的带领下开展了为期三天的调研。
这三天中,小队走访3个村庄共60余户农民,拿到了真实有效的第一手数据。尽管同为曲周县下辖村镇,不同乡镇村庄的种植习惯与饮食风俗也不尽相同,各有自己的特色。这让队员们通过收入消费、饮食习惯等数据对曲周人民的农业与膳食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7月25日至28日,小队到达了曾是古“燕云十六州”之一的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开展了为期4天的实地调研。通过走访4个村庄约80户村民,调研团队全面真实地了解到蔚县农民家庭的食物消费和农业生产情况。
经过这些天的入户走访,团队完成多份问卷,收集到了农户食物消费、支出的数据,也对河北农村这边的食物消费和土地种植情况有了大概的了解。至此,为期10天的河北二组调研圆满结束,大家都感到收获满满。队员们纷纷表示,本次调研不仅是对我们沟通能力的锻炼,更是对我们意志的磨砺。
“游烟火世界,守草木之心”,调研的另一个名字,叫做走进中国。这段时间并不算长的调研生活,给了队员们极其深刻地触动与成长,也产生了许多感悟。以下是河北二组部分同学的感悟分享。
孔冰勖:
在曲周调研的日子,尽管语言不通,但大家都克服困难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访谈结束后,队员们会坐在一起交流自己访谈的收获与遇到的问题,畅谈彼此的感想。这时候我便感到无比的放松。调研过程中,我记忆犹新的便是22日,小队在下午结束后途径了白寨的科技小院,大家一起参观,见识到了农大的师长们在曲周一步一步扎根作出的贡献。如赵老师所言,可以看到曲周人民对农大是有着亲切的感情的,长辈们都很配合我们的访谈,努力配合回答问卷详细的问题,还会用水果等招待小队的大家。在这种时刻,我更加深刻感受到了与农村血脉相连般的责任感。
黄思睿:
曲周是我们的第一站,而第一站,往往是忐忑而又充满期待的。在正式入户调研前,我其实对调研的困难有所设想,比如农户忙难以完整回答问卷、调研问题农户并不清楚,一天可能要更换好几次调研对象等等。
但出乎意料的是,农户们都能够耐着性子,回答两个小时左右的问题,在碰到他们不清楚的问题时,会通过给家人打电话,或者翻找出家庭之前记录来回答。离开前,农户还会给我们塞点小零食、冰棍,或者黄瓜。但其实他们的生活条件并不好。调研过程中,我最常听到的话便是“我们和你们城里的不一样,有啥吃啥,哪考虑过别的”。就拿吃肉来说,少有农户每天都可以吃到猪肉,一天也就是1次;大多数农户,一周吃个1-2次,2-3次算是不错了;还有少部分农户,是以月、以年来记。
“我们要常常念着农民的痛苦,常常念着他们所想要得到的幸福”。在调研的过程中,我无比真切地明白了这句话的沉重意义。
武楷涵: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我校的校训一直给我以宏大印象,仿佛与生活相去甚远,直到这一次河北之行才让我真正体会到校训不仅胸怀天下,更是扎根现实的。调研曲周的第一天,突降阵雨,难以行走。然而,我来到的农户家中更令我吃惊,只老奶奶独自一人躺卧在堆满杂物的小床上,大热天头顶仅一摇摇欲坠的小风扇。这正是“民生多艰”最为直观的写照。
“解民生,治学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科技小院学生回信中的六个字,治学问终需以解民生为己任。而何以解民生?既要“厚植爱农情怀”,更要“练就兴农本领”。感谢学院给予的这次宝贵机会,让我们朝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感谢参与本次调研的全体老师、队长、同学们,做好了后勤等一系列保障工作,陪伴着我们同行,让本次调研变得更高效也更有意义。希望今后也能有更多机会参与这样有意义的调研活动,进一步练就兴农本领,真正在今后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李相炎:
脚步是丈量大地最真切的仪器,实践是探寻真知最清晰的途径。通过此次调研,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这次入户调研不仅全方位地向我展示了河北农村的生产生活状况,也深切地让我体会到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与区别。这是我第一次下到农民家里与他们接触,之前的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当我与农户一起计算种地的收入和成本时,我再也不会对农民有半分苛责和不切实际的批评,当我了解了农户生产技术的应用后,我再也不会认为中央文件上提及的加快技术推广是陈词滥调。只有真正去和农民交流,用所学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才能让农民获得切身利益,农业农民相关的问题还待解决,乡村振兴还有很长路要走。
河北二队调研成员包括:何晓捷、武楷涵、李相炎、孔冰勖、黄思睿、谭佳卉、董晓薇、段金宁、左倩、刘晔、陈韦茜、张德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