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2023年7月31日至8月6日,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GFEP )在山西全面展开了为时7天的杂粮生产和食物消费调研。8月1日上午,AGFEP赵启然副教授和各队队长对山西调研团队进行了集中培训,调研员深入解当地种养情形,并开展模拟问卷调查活动,为之后的调研顺利奠定了深厚基础。8月1日下午起,在三队、四队队长焦雨桐和胡欣然的带领下,20名中国农业大学的学子深入山阴县的北周庄和下喇叭乡,并在2日下午前往右玉县,3日起深入右玉县李达窑乡、威远镇、牛心堡乡和杨千河乡,总计对6个乡村,10个村庄进行入户调查,真实全面地了解了山阴县和右玉县地区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形、杂粮生产与消费及农户家庭食物消费情况,顺利完成了此次调研任务。
在山阴和右玉调研的6天,我们走到农户家中,通过唠家常的方式了解农户的收入支出情况、生产情况、膳食、网络和能源使用情况。我们发现当前农户种植面积较大,但每年净收入较少,尤其是在日常饮食结构较为简单,多以自己种植的莜麦为食,杂粮吃的较多,菜肴以土豆等食物为主,猪肉等肉类也食用较少,只有在每年春节时才会吃各种类型的肉类。另外,右玉县的畜牧业以养羊为主,农户家大多种植玉米等作物来作为牲畜饲料粮。尽管当前的农户的膳食种类并不是很丰富,基本日常饮食较为简单。但他们也依旧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这种乐观精神更让我们感觉到乡村振兴对于广大农户的重要性,也更让我们感觉肩上责任重大。
3、4队调研员入户访谈——右玉县
8月1日至2日,三、四队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围绕食物和营养安全、环境可持续、气候变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等关乎全球与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对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土地、农业生产投入产出、农村居民食物消费、农村人居环境,农村社会资本等情况进行调查。起初两天的调研是调研员熟悉问卷的过程,是和农户由陌生变为熟悉的过程,也是对三农深入了解的过程。在访谈过程中极易发生各种突发情况,语言沟通障碍成为了最大的困难,但组员们都可以及时准确的寻找突破点,行动迅速,高质高效,确保各项任务按照计划如期实现。通过两天的调研,我们对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情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受益匪浅。
8月3日至6日,我们前往右玉县开展入户调研。右玉县地处晋西北边陲,毗邻内蒙,所产羊肉和各类杂粮面食独具特色。我们分别在威远镇、李达窑乡、牛心堡乡、杨千河乡开展调研,深入农户,了解其农业生产及食物消费情况,特别就其绵羊养殖和杂粮生产消费进行了详细访谈。发现右玉县的农业生产中,种植业以玉米、莜麦、胡麻和土豆为主,蔬菜种植大多数为自产自销式小规模种植。养殖业则主要是绵羊养殖,以及少部分牛、鸡和猪的养殖。右玉县农村居民具有较多的杂粮消费,主要是小米和莜麦的食用,精米精面则多为购买消费,生产的玉米则多用于绵羊饲养。在这4天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右玉县的美丽风光和淳朴民风。
3、4队右玉县调研合影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调研的大巴驶过蜿蜒颠簸的山路,我们的脚步踏过或泥泞或整洁的乡路,直到农户身边。深山小院的欢歌笑语,农家账本的细致追问,日常饮食的全面调查,网络、能源的情况了解......在与农户身挨身坐,心贴心聊的过程中,我们感动于村民的热情与淳朴,也对他们艰苦的生活更加感同身受。
全国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已经完成将近三年,可是真实的农情与民情并非我们所认为的那般美好。在调研之前,我们很难想象一些农户还是只能一年吃上几次肉,每天都得精打细算,任何口感更好食物都只是难得的奢侈;很难想象许多年过半百身上有许多疾病的老人家还要日复一日地从事重体力的耕作,大量的物质和机械投入有时却因天灾颗粒无收;很难想象一个村子里巨大的贫富差距,一些种粮大户坐拥几千亩地、上百万的收入,其他村民们却只有少得可怜的土地与财物......每一天调研之后我们都互相交流着彼此新的发现,在惊讶的同时也不断更新着自己的认知,沉淀着对农民们更深切的关怀。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画卷还需长久地凝聚众智、集聚众力绘成。在右玉,我们见证了从“不毛之地”变“塞外绿洲”的奇迹,从1949年6月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提出“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的治县方针后,70多年来,21任县委、县政府班子接力绿色长征,带领干部群众克服重重艰难险阻,曾经的荒漠如今已成为洋溢着希望的绿色海洋。每一天的路途中,都留下了我们面对窗外美丽风景的惊叹,每个人的相册里都增添了许多青山绿野的照片。在这背后,我们看到了右玉人民挑战自然、挑战自我的牺牲和奉献精神,这场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成功实践也让我们相信右玉人民能够靠顽强的意志,不懈的奋斗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中逐渐创造出幸福富裕的生活。
而我们也应深知,我们调研的目的也绝不只是为了完成一项复杂艰辛的任务,调查研究不仅要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情况,更要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乡村振兴的道路绝不是靠华而不实理论、没有温度的数据、忽视具体差异性的结论堆砌而成,而要靠扎实的研究与切实的行动。这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但正如兰小欢在《置身事内》一书的最后所言:“生活过得好一点,比大多数宏伟更宏伟。”
右玉县风光
调研员感悟
【魏文博】
在山阴和右玉调研的一周,是未曾见过的旷野、晴空和众生。本次调研深入十户农业家庭进行了结构式问卷访谈,我切身实地地了解到农民的饮食状况以及生活水平。这十户家庭大多数日常饮食都受制于收入及自产作物,多以主食摄入为主。而主食当中占比较高的基本为当地生产的莜麦、荞麦和黍子等杂粮,精米精面在日常饮食中的占比不到五成。对于健康以及均衡营养的食物获取在他们眼里是不必要且在经济能力承受之外的。经济地位和收入水平决定了当代农民的社会地位以及认知水平,所以推动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丰富农民收入来源,提高农民的收入是改善其膳食认知的必要途径。
同时,村民之间也有一定的贫富差异,种植大户作为当地技术和经济领先的农业带头人能够向其余农户提供大型农用机械以及先进种植技术。农业机械的普遍利用减少了农民参与生产环节的人工成本,提高了各农业环节的生产效率。我认为这种农村内部的先富带后富,是村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机械化与规模种植也是提高农民收入、规避自然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要振兴乡村,使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深入了解农民生活现状有助于完成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满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回应新时代下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本次调研使我深刻地了解当前农村生产、生活现状,加深我在自己所学专业领域对于农村社会的认知。
【赵佳丽】
8月1日至8月2日,我们去到了山阴县北周庄镇郑庄村和下喇叭乡上立羊泉村,我们详细地询问了村民的种植生产和家庭资产、食物消费,这两个村有着显著的贫富差异。对于郑庄村,他们认为绝大多数蔬菜水果之类的都是非常便宜的,尽管身体多少有些问题,但生活依然积极向上。但是,我们到了上礼阳泉村时,他们进门时的拘谨,被问到一些问题时的答不上来,总是带着不好意思的笑,他们总是说只能吃上种的东西,也买不起,没有工资,庄稼也遭到了灾害,一年没有收入,被问到喜不喜欢,总是会回答“爱吃但是吃不上”。直到这一刻,我们才深刻理解了赵启然老师在我们出发前说的村和村的贫富差异其实要远远大于城乡差异。我们希望让科技走进千万家,致力于改变村民生活现状,让农村与城镇同频发展。
【程诗钧】
6天的行程,不仅让我饱览了北国夏季山野的风光,更让我认识到了一群可爱、有趣的灵魂。调查总是在大院铁门的吱呀声中开启,伴随着高原清爽的微风与泥草的芳香,在一次次收到的问候与礼物中结束。诚然路程颠簸,舟车劳顿,乡野的条件也不尽如人所愿,但是每当迎向受访者真诚友善的微笑,猫狗牛羊欢闹的小院,我不禁觉得了解一种新的生活远比空读诗书更加值得。对于农经的学生而言,调查与实践永远是我们贴近农民、关注农村的重要方式与依据。农村不仅是一个概念,更是千千万万中国居民生活的场所;研究农村,就要深入到农村中去。
此次调研我们重点考察了农村居民的膳食结构与健康,在山西的北部,内蒙古高原的边界,许多农民食物消费种类的单一令生长在鱼米之乡的我印象深刻。食物匮乏的原因并不是完全由于价格,还有供应的缺陷、地理的闭塞和习惯的影响等方面因素。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提出的大食物观,对居民的食物消费、膳食搭配都做出了新的指示,丰富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膳食结构任重道远。
由于之前经历过大大小小的几次调研,此次的实践我已经不再有刚开始接触调研时的兴奋或是不解,不再仅仅感叹于农民生活的不易抑或是农业维生的艰辛,而是希望以一个更加理性与冷静的视角去观察、分析农村生活背后所存在的问题。中国农村是广大的,问题是复杂的,如果仅仅站在高处,用同情的眼光俯瞰农村、农业与农民的困境,无疑是不够深入的,农民一样有着自己的生存方式,如果一味地以城镇或是不同地区的生活逻辑去套用他们的生活,显然是文不对题;只有将自己带入农民的生存处境,才能真正地去理解他们真正面临的问题。调研中了解到的乡村医疗服务体系的缺陷、政府提供资源与农民需求之间的错配等问题,都值得引起关注与思考。所谓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对于乡村研究而言,我们需要情感与忘我,但当面对庞杂繁冗的问题时,客观、冷静却更为重要。冷眼观世界,热血向苍生,我想是在此次调研中得到的,超于调研本身的收获吧。
【彭鑫怡】
龙应台说:“一座城市所拥有的历史和记忆、它所呈现的丰满繁密的生活细节才是它真正的魅力所在,好像一个没有人去打开的抽屉,但它里面可能珍藏了很多很多宝贝。”在短暂的一星期里,我走进乡间,聆听到了平常难以接触到的、田野深处最真实的声音。有人感慨:“像我们这种普通农民都没人管,墙塌了村里也没人来修。”“现在肉都太贵了,我们也就过年吃几次。”也有爷爷活得豁达:“我平常特别注重保养,今年77了,就想过好每一天。”也有人特别欢迎我们的到来:“大学生下来调研好啊,我们就希望你多来,多听听我们的意见。”“这有啥不好说的,我全都如实告诉你。”在调研之前,我也曾担心农户会对两个小时的长问卷感到不耐烦,但来了实地之后却发现这种担心都是多余的,临走时阿姨塞给我的莜面和黄瓜,邀请我一起吃的早餐,以及他们脸上的笑容,都让我看到世界上最纯粹的善意。
在入户调研时,看着家里简陋的装饰和村民真诚的笑容,我脑子里常常闪过一丝割裂、恍惚甚至荒诞的感觉。漫天黄沙、广阔的田野与低矮的房屋,外户不闭的人家,日复一日的劳作,一穷二白的生活,日子就像平原一样一眼就能望到头,现在还有太多太多这样的地方,他们也无力改变现状,但或许这正是我们大学生下乡调研的意义所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收集农民最真实的想法,尽我们所能让他们的生活变得好一点再好一点。
“暴风雨结束后,你不会记得自己是怎样活下来的,你甚至不确定暴风雨真的结束了。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早已不再是原来那个人。”经历了一周的调研,我看到了教室之外更广阔的乡土中国,看到了理论之外更加现实的世界,看到了内卷社会之外的慢节奏生活。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也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以解民生之多艰为己任,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