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通知>新闻动态

【2024WAFI】“气候变化与养殖业转型”平行会议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5-04-30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

2024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WAFI)“气候变化与养殖业转型”平行会议于10月12日上午在中国北京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和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联合主办,由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加启主持。100余位来自畜牧产业等领域的科学家、企业家现场参会,直播平台观看量300余万人。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气候变化与养殖业转型,会议由开幕致辞、主旨报告以及高峰对话等环节组成,讨论内容包括气候变化背景下养殖业绿色转型的痛点与难点、可持续消费对养殖业转型的影响等。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和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为平行会议致开幕辞。陈萌山表示,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挑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养殖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模式、增长的方式,直接关系到资源的利用、环境污染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等多个方面,推动养殖业的绿色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需求,是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分享经验、技术和资源,共同推动全球养殖业绿色转型。

樊胜根表示,养殖业在为我们提供食物和营养方面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儿童尤其需要这样的营养,但是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畜牧业面对很多挑战,比如温室气体排放,想解决这个问题唯一路径是创新,比如技术方面的创新,现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很多组织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希望大家进一步去探讨一些不同的创新,包括一些不同的模式,并且进一步聚焦未来,看看我们在未来如何做得更好。

国际家畜研究所(ILRI)所Appolinaire Djikeng,世界渔业(WorldFish)中心主任Essam Yassin Mohammed,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海水渔业研究所副所长罗鸣,进行了主旨发言。Appolinaire Djikeng强调了家畜养殖系统的转型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指出全球17亿人口依赖养殖业,但养殖业面临气候风险和环境挑战。他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推动创新,特别是在遗传学、营养学、动物健康以及环境评估方面。同时,他呼吁通过全球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小农户养殖系统的变革,以实现更可持续和气候智慧型的农业。他强调多样化的解决方案和创新机制对于减少碳排放和应对气候威胁至关重要。

Essam Yassin Mohammed表示全球现在大概33亿人将渔业产品作为他们主要的动物蛋白来源,同时渔业也带来很多就业机会,而气候变化对全球渔业构成严重威胁。渔业是重要的营养来源,具有高营养价值和低碳排放潜力,但需改进管理和养殖技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可持续管理,每年可减少大量碳排放,如基因改良、低碳燃料和无毁林饲料等创新能进一步减少排放。他呼吁提升数据收集能力,尤其在小规模渔业中,通过技术创新弥补数据缺口,以更好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罗鸣副所长指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和污染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三大因素,特别是极端天气带来的深刻影响。气候变化不仅影响自然、社会、经济,还带来农业减产、海平面上升等挑战,威胁全球生态平衡。深海养殖产业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面临高成本、技术差距和政策性保险缺乏等问题。通过科技创新和装备升级,挪威三文鱼养殖提供了典型成功案例。全球深海养殖发展需技术、政策支持及生态系统管理,以实现可持续转型。

高峰对话议题一“养殖业绿色转型的痛点与难点”由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济民主持。马里兰大学农业与自然资源国际项目主任Jimmy Wilson Smith指出,养殖业在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中占比约15%。他强调需要改进养殖业减排技术,如优化饲料、提高碳汇利用,同时呼吁加大对养殖业的投资,尤其在国家层面,来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助理,智慧畜牧业创新团队首席唐湘方指出,养殖业绿色转型的关键痛点包括成本、动物健康和环境保护。成本方面,饲料占比大,需提高转化效率;动物健康方面,需减少疾病并通过技术监测改善动物生存环境;环境保护方面,需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这三方面是养殖业绿色转型的核心挑战。世界银行高级农业经济学家、农业和食品部门协调员Sandra Broka强调养殖业和水产业在全球蛋白摄入中的重要性,以及其面临的诸多挑战。她指出,应通过绿色技术和有效补贴减少碳排放、提高韧性,特别是在粪便管理、饲料生产等方面。她还强调了支持中小企业、培训农民、促进能力建设和技术应用的重要性,以确保可持续发展,同时应重新设计补贴以支持绿色事业,改善粮食安全和动物健康。西湖大学副教授Thomas Cherico Wanger强调,通过改变膳食结构、轮作和油料作物多样化可以有效减少畜牧业的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他指出,轮作(如玉米与大豆、玉米与大麦的轮作)可以提高产量、改善营养和收入。而油料作物的多样化有助于减少碳排放、降低土地使用,并提高农民收入。他还呼吁缩小研究与实践的差距,加强创新和投资以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圣沣食品董事长韩伟分享了圣沣食品在推动肉鸭产业绿色发展方面的实践和创新。她强调,公司致力于高品质、差异化产品,并通过出口业务扩大市场。她提出“优质、高效就是最好的减排”理念,通过产业链的优化、无抗养殖、防疫和微生态技术等措施,减少环境影响,提升产品质量。他还提到公司与院校合作,推动绿色养殖发展,以实现可持续的产业升级。

高峰对话议题二“可持续消费对养殖业的影响”由中国农业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付文阁主持。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探讨了可持续性消费,特别是动物性食物在居民膳食中的重要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他指出,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动物性食物消费增加,但随之带来碳排放和浪费问题。他强调食物系统应从生产到废弃物处理形成闭环,尤其在食品加工、预制菜的流通和包装中,需减少碳足迹,提升营养素密度,同时关注环保和废弃物管理。芝加哥大学政策外联部主任、创新委员会委员、创新发展实验室主任Conrad Rein介绍了芝加哥大学创新委员会的目标,即识别基于证据的创新方案以应对饥饿和气候危机。他强调畜牧业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性。他提到,通过饲料添加剂和其他技术可以减少牲畜甲烷排放,并提高生产率。最后,他呼吁慈善机构和政府对研发进行持续投资,并建议建立市场机制以激励私营企业参与创新。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动物食物与营养政策中心主任程广燕指出,中国的食物生产水平已达到较高标准,人均热量和蛋白质供应排名全球前列,然而营养需求却在下降。她认为,智能化工作取代了体力劳动,导致对营养的需求减少。她强调,改善生产与消费的匹配对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并指出,满足人类基本营养需求所需的环境代价是正常且不可避免的。她对可持续消费进行了定义,强调四个方面的要求:首先,满足基本营养需求,包括宏量和微量营养素;其次,消费必须被消费者接受,包括经济能力和饮食习惯;第三,选择低碳产品,以在满足营养目标的同时减少碳排放;最后,适度消费,尽量减少浪费。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Claudia Hunecke定义了可持续消费为所有人都能负担得起的健康食物,这些食物既支持人类健康,又不会损害环境或加剧气候变化。她认为需要改变饮食模式,尤其是减少动物蛋白的消费,以促进食物系统的转型。同时她还强调,确保转型过程中不加剧不平等现象,发达国家需减少70%的动物产品消费,而低收入国家仍需平衡营养需求和气候适应。广东恒兴饲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建红强调预制菜与可持续消费的关系,认为预制菜代表了水产品和农产品的工业化集中生产过程,能减少环境垃圾并提高资源利用价值。他介绍了自己在广东恒兴集团的经历,该公司致力于构建完整的水产业链,经历了从传统养殖到现代化工厂化养殖的转变。他指出,科技进步、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推动了行业的发展,并强调可持续发展需关注种业、远海养殖、预制菜和国际化四个方面,以促进环境保护和提高生产效率。François Mosnier强调了财务健康与环境健康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渔业可持续发展方面。他以印度尼西亚的金枪鱼业为例,指出气候变化对行业的威胁,并强调需要采取可持续捕捞方法,以避免过度捕捞和其他物种的捕捞。同时,他提出应注意短期财务策略无法长期解决自然资源减少的问题,强调必须对自然环境进行正向投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樊胜根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指出,从遗传学角度改进作物和动物品种是降低碳排放、提高肉类生产效率的关键,呼吁在动物遗传学方面进行更多投资。樊胜根还强调了商业模式的灵活性,养殖业者应关注盈利能力而非单纯的规模扩张,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他建议政府应增加对养殖业研发的投资,以推动行业发展。最后,他重申水产品和水生植物在膳食中的重要性,希望通过各方合作与努力,共同推动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