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current location: home page |
|
由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世界资源研究所粮食和土地利用联盟和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共同组织的首届“中国食物系统对话”成功举办。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粮食和土地利用联盟全球大使樊胜根教授主持对话。现场会议和网上平台直播同步进行,众多重磅嘉宾参与讨论,线上线下共有2600余人参会。以下内容根据嘉宾会上发言整理。
世卫组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特使大卫·纳巴罗(David Nabarro)发表了主旨讲话。他表示食物系统为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营养型食物供给的改善。但是当前食物系统状态十分不好,面临诸多挑战。在一些地方,某些食物的消费导致营养不良和疾病,一些地方食物生产正在破坏环境。食物系统可能“贡献”了25%温室气体排放量。还有一个事实是世界上大多数农村地区人口生计变得更加困难,面临着重大压力。为了使食物系统走向“正确”,必须改变人们的行为。当前几亿人在食物系统中工作,快速推进食物系统转型确实是一项巨大挑战。为了帮助鼓励食物系统转型,建立利益相关方对话机制,他们支持所有国家举办的食物系统多方对话以及为所有地方的独立对话提供机会。为了使对话能够在明年粮食系统峰会上起到应有的作用,他表示对话最好从现阶段就开始,并希望囊括更多领域的利益相关人士参与到对话当中来。他指出,虽然他们提出了对话的方法,但是仍鼓励各方采用适合自己的对话方式。对话是一个强有力的机制从中他们能够了解到不同利益相关方对于推动食物系统转型的观点。最后他向主办方表示感谢,感谢开启了中国食物系统独立对话的旅程。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表示,我们食物系统领域成就很大,但是同样也面临三个非常大的挑战,分别是粮食安全、营养健康和资源环境。为此张院士提出了应对挑战的方案,强调应该以新发展理念来重塑我们的食物系统,在这个重塑里面有三个问题都要面对。第一个就是我们怎么能够用更少的投入、更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来生产足够的食物,来满足人类的需求。要靠科技创新,靠我们体制机制的创新,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力,减少环境的压力,这是我们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做的事。第二个是在继续提高产量和提高效率的基础上提高营养水平,提升营养供应,我们怎么能够保证我们生产的食物为人类的营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第三,我们必须保证我们的生产、生活、生态的协同,我们食物系统未来不仅仅提供的是一般的食物,它也是我们幸福生活的基础,要把我们的食物系统变成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个系统,这就不仅仅停留在自然科学,还包含了人文、历史、政治和经济学科。
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一级巡视员谢建民同与会专家共同探讨了如何推动食物体系向更安全、更可持续、更公平和更加有韧性的方向转型并分享了他的感受。谢建民表示,政策、科技和投资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具有重要作用,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因素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习近平主席已宣布明年中国将召开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我们应当树立大食物观,改善食物消费方式和结构,中国将更加重视和推动解决食物减损问题。中国的食物系统是有韧性的,为应对复杂突变的国内外环境和诸多风险挑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方主张世界各国共同携手努力维护全球食物安全,全力支持联合国明年举办的粮食体系峰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希望今天举行的独立对话能形成相关建议为峰会提供有益的参考。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国际院长陈志钢教授从四个方面分享了他对中国营养安全问题的看法。陈教授表示,一方面,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面临严峻挑战,盐、油摄入量超标,还有部分人群肉的消费量过高,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率很高,而与此同时又存在大量隐性饥饿人口,其微量元素摄入不足,尤其是低收入群体中缺铁、缺锌现象非常严重。他在湘西的调研中了解到,当地3-5岁的儿童缺铁率达到33%。另一方面,他认为农村和城镇社区中均普遍缺乏宣传营养知识和促进营养改善的专门机构,并建议农业部门、营养部门、环境部门形成一个协同一致的机制,从上到下疏通建立基层营养治理机制。第三,陈教授认为我们对营养的研究和投资是非常不足的,甚至是没有相关数据,而要做好食物营养的改进就必须要有研发和投入,科研人员才能进行创新探索以应对营养安全面临的挑战。最后,他表示要改善营养问题需要从改变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入手,引导其向营养健康方向发展,当然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怎么进行顶层和基层设计,怎么进行教育和引导干预都是需要认真研究和对待的。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申建波分享了和樊教授共同参与的可持续食物系统的观点文章。申教授讲述了“全球食物系统”提出的世界大背景,阐述了食物系统过去为全球的人类发展做出的诸多贡献。但是因为这个系统从生产者、消费者、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缺乏统一协调,而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包括当前的气候问题,自然环境问题,公共健康和营养安全问题,社会公正问题;再加上今年的新冠疫情,更加剧了这种困境,整个全球的食物系统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必须进行转型,转向可持续的食物系统。申教授表示,现在的技术创新已经为这种转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其文章中提出在未来25年或者50年,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的食物系统应朝着HERS的方向发展,H代表更健康,E代表更公平,R是更具有弹性,S是更具有可持续性,所以叫HERS模式。文章还提出实现这个模式的七大行动,指出必须把社会经济和技术创新捆绑在一起。
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联盟秘书长路亚洲围绕中小企业在食物系统转型中的作用分享了他的观点和看法。他认为未来如果我们要构建一个全球化的食物系统,就必须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在整个食物系统中的作用。他表示中小企业在创造就业和保障农产品供应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小企业是把政府资源和农民直接联系起来的关键环节,中小企业为了生存,会通过需求端倒逼供给端实现产品和技术创新。同时,路秘书长还认为,食物系统是育于自然生态、成长于经济生态,最后服务于社会生态,涉及诸多利益主体,因此如果我们未来要构建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食物系统,就应该非常重视不同利益主体作用,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作用。此外,他还表示食物系统的重塑和转型要注意把握新增长、新消费、新技术和新生活方式的四个趋势。最后路秘书长总结了中小企业在整个食物营养系统的四个主要作用,一是保障有效供给,要保证我们能吃得起、吃得好;二是创新发展模式,如何以更少的土地,更少的资源和更好的环境提供产品;三是通过产品和消费引导消费理念转变,四是要培育一个更加良好的生态,他认为食物系统就是一个非常大的生态,政府的力量,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力量,企业的力量,金融机构的力量,社会团体的力量,媒体的力量,在这个系统中都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如何通过顶层设计来构建不同系统不同主体之间相互协调共生的一个链接关系是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
良食基金发起人简艺认为,食物系统转型成为当前所有最急迫议题的交叉点,如果我们能够改变食物系统,那么在很多可持续发展议题上就都能够着力。他认为当前大力推动食物系统转型处在一个非常有利的政策环境中,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他为与会人员介绍了良食基金在推动食物系统转型方面已经开展的工作,比如通过举办“良食峰会”、创办“良食节”、组织“领导力培训”等活动链接了食物系统中的很多利益相关方,包括农业生产者、高校和研究机构人员、企业经营者以及厨师等。良食基金在宣传和推动可持续饮食、改善人类健康、自然环境等方面深耕多年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简艺表示,他本人正在负责明年联合国的粮食系统峰会五大行动领域中的消费者转型的行动领域,目前已经做了很多工作,获得了一些初步信息,接下来在各个行动领域里面会做更多的收集工作和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同时他还表示今天的对话非常重要,有利于各个领域加强合作共同推动食物系统转型。
拼多多集团农业及可持续发展执行总监林欣仪围绕电商平台在食物系统中的作用分享了三个观点。第一,拼多多是国内农产品上行的重要平台。疫情期间出行限制等特殊生活方式,刺激并强化了农产品的网络消费行为,用户更倾向于在线上采购新鲜蔬果等农产品。依托国内日趋成熟的农产品供应链系统,拼多多“农地云拼”模式有效将7亿用户与农产品生产者有效链接,帮助消费者几乎在国内任何地方都可以享受到价廉物美而且新鲜的农产品。第二,拼多多为农业产业链提供了产销数据的无缝对接。传统流通渠道中,农户无法及时、集中收到用户需求信息,在市场链条中处于弱势地位。但他们现在可以更加及时了解到市场需求信息,比如消费者喜欢哪种品类产品、偏好消费的规格如何等。更重要的是,通过新型电商平台,前端原本分散化的长尾需求,被迅速归集为短时间窗口内的爆发性需求,更加符合农产品等应季性的流通特点。这可以影响到农民这一端的生产,然后最终要用什么样的价格卖给消费者。第三,基于分布式AI等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消费者可以通过电商平台,看到更加智能、个性化的定制方案和所需产品,也有利于引导建立健康饮食习惯。
分享收获农场创始人石嫣博士表示,其农场属于一种短链农业的形式,短链农业相较于长链农业可以有效对冲疫情等突发事件的影响。同时,她说,通过过去十几年的生态农业实践,带动了一大批愿意回嵌到乡村做新农人的返乡青年,目前已经建立形成了一个全国生态农人网络,每个新农人不只是生产端的资源同时还连接着终端消费市场,所以每一个新农人又是一个分销商,可以再去分销其他的生态农业生产者的产品。石嫣博士表示,她们打算依托全国各个省的合作社组建一个全国的合作社,现在国家还没有跨省的合作社联社,所以她们打算以公司的模式把全国的生态农人通过一个合作社的组织架构来链接起来。最后,石嫣博士分享了她关于建立健康食物系统的三点思考。一是要提升城市消费者在推动食物系统转型中的参与度。在市民下乡和农民进城同时出现的背下,现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近3亿+人口规模的中产阶级群体,但目前来看这个群体在推动食物系统转型中的积极性并未被充分动员起来。二是,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中已经有了一套自己的食物营养和医学体系,如何将这个体系与低成本推动乡村振兴和食物系统转型有效结合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议题。三是,倡导顶层设计、政策设计更多关注乡村大量的社会创新实践。比如目前实际上没有一个专门部门来推动有机农业的理念、教育、培训等方面内容。
世界资源研究所粮食和土地利用联盟中国项目协调员赵海军说,国际智库应该在食物系统转型中发挥桥梁、助推器和整合器的作用。粮食和土地利用联盟不但可以依靠世界资源研究所,世界可持续工商理事会和非洲绿色革命联盟等众多跟健康、营养、农业关系密切的机构,还能够广泛联系联合国系统有关机构,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环境署、世界卫生组织等,加强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一方面,国际智库可以通过了解世界各国的经验和做法,为中国食物系统转型进程提供经验和参考,另一方面也可总结中国的的案例和样板为其他国家所用。他认为,中国的食物系统转型升级应从生产和消费两端同时发力,关注整个食物系统的“减量、提质、增效”,而不能局限于供给侧。同时,国际智库还能够帮助中国主动融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粮食安全等全球重大议程,并在推动食物系统有关部门的职责整合和协调方面发挥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粮食和土地利用联盟全球大使樊胜根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他指出当前食物系统面临自然资源退化、气候变化、营养不良等诸多挑战,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必须推进食物系统转型。理想的食物系统要能生产健康的食物,要可持续,保护我们的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还要能应对气候问题。樊教授说,希望我们的食物系统转型重点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即韧性和包容性。要使食物系统走向HERS方向,诚如各位专家所言,科技、政策、投资、电商平台等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大家每个人都为食物系统未来的转型做出一份贡献,因为我们吃的食物不仅仅是跟我们的营养健康有很大的关系,跟我们的地球、温室气体排放、水、土、生物多样性都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