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current location: home page
>EN>News>Media

Seminar on China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and food safety in the new crown pneumonia epidemic

Date of issue:2020-12-24 Number of visits: information sources:经管学院 龙文进

Forenoon, China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symposium was held in June 2nd to discuss the impact of new crown pneumonia on the agricultural food system and the nutritional safety of residents.

我校讲席教授、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原所长樊胜根介绍了研讨会背景。樊胜根教授表示,学院从2月5日起先后组织了三次网络研讨来分享信息,并第一时间组织调研,向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建议,中国学者在疫情蔓延时在国际上的及时发声为全世界做出了贡献。

研讨会主旨报告环节,浙江大学陈志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唐忠教授、华南农业大学罗必良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王济民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朱晶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敏娟教授、华中农业大学李谷成教授7位特邀嘉宾围绕“疫情对食物和营养安全的影响”、“避免食物和营养安全风险的措施”、“保障食物和营养安全的经验和教训”等方面分别发表了主题演讲。主题演讲结束后,专家们回答了观众的提问。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席教授、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CARD)国际院长、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陈志钢的发言题目是“新冠肺炎和中国农业:来自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CAER)特刊的发现”。陈志钢教授谈到,为了更好地分享中国在食物安全方面应对疫情的经验,CAER编辑部专门组织了一个专刊,共收到37篇投稿论文,三轮评审后录用了8篇文章,这8篇文章连同主编评论将在CAER2020年第3、4期刊出。专刊的客座主编为陈志钢教授和樊胜根教授,文章主题涉及到疫情对食物系统供应链、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食物价格、消费者行为、贸易、全球粮食安全等方面的影响和对策。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唐忠的发言题目是“新冠肺炎与粮食安全”。唐忠教授指出,对食物系统而言,疫情对生产领域的影响相对较小,全球农业格局不会有大的变化。疫情对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的影响相对比较大,特别是对农民收入和低收入人群获得食物的能力。中国居民还处于营养升级之中,食物消费需求还会保持增加。为了保障中国食物安全,在国内要持续提升自身竞争力,包括排好生产优先序、持续推进科技进步,探索适合国情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在国际上要对外扩大开放,加强国际合作,探索新的“农村包围城市”。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罗必良的发言题目是“新冠肺炎下中国农业:竞争力抑或维护安全?”罗必良教授在发言中提出了三个思考:第一,中国小农在获取国际竞争市场的份额上还有多大空间?第二,在贸易保护主义的背景下,是否还能维持以往的自由贸易秩序?第三,相对于市场份额,维护食物安全是不是更为重要?罗必良教授认为疫情对未来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可能具有拐点、重构意义,中国农业要高度重视风险与不确定性问题,在未来要提高防御能力,使得风险最小化,在强化自身能力建设与可持续性的前提下来谋求保障食物和营养安全、资源安全及社会安全的目标。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王济民的发言题目是“新冠肺炎疫情对畜牧业的影响及反思”。王济民研究员的发言主要从流通、消费、养殖、进口和反思五个方面展开。王济民研究员认为疫情期间的畜牧业流通受到了阻断,目前已经完全恢复正常,但由于收入增速放缓和户外活动减少等原因,消费抑制会在常年显现。在生产养殖方面,结构性、短期性、长期性影响并存。受国际新冠肺炎和国内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畜产品国际贸易不确定性较大。王济民研究员提出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戒除不良消费偏好、优化营养结构、强化动物疫病防控、优化区域布局及保持适度养殖规模等建议。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朱晶的发言题目是“疫情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在农产品出口方面,朱晶教授认为在短期内由于供应链中断导致农产品出口受到负面影响,但已有的部分国家的进口限制并不会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实质影响。从长期上看,需要警惕今后的限制扩大化措施,特别是非关税壁垒的增多。在农产品进口方面,朱晶教授认为世界粮食和市场的基本面供应无虞。2020年1月至3月中国肉类进口激增更多的是延续了非洲猪瘟发生以来进口增长的趋势,但如果因疫情影响显著降低世界猪肉价格,猪肉进口量可能有较大幅度增长。朱晶教授建议加强开拓新的市场潜力、与国际社会形成合力、共同防范贸易壁垒,增加肉类进口或将成为保障国内食物安全的补充手段的重要选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赵敏娟的发言题目是“新冠肺炎后自然资源系统的治理:视域、目标和途径”。自然资源系统提供了粮食和营养生产及人类社会系统运行的资源基础。赵敏娟教授认为新冠肺炎后,再次需要充分认识到自然资源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间复杂、动态关系,需要从资源-人类社会的视域下研究资源系统的治理,需要决策者、公众、研究者间更多、有效的信息传递、需要更为广泛的跨学科有机合作;“生态健康”有必要纳入自然资源治理目标;赵敏娟教授认为,新冠疫情也显示出人类可利用自然资源的种类在快速增加、程度在不断加强,在政府为主导的治理体系中,集体(社区)、私人(企业或公众)参与特定资源种类、资源规模等情境下的治理,具有特有的优势,可以充分发挥价值观念、文化传统、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减低治理成本等,逐步形成政府、集体、私人等多中心治理途径。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李谷成的发言题目是“新冠肺炎疫情对武汉市农产品供应链的影响及对策”。李谷成教授团队在2月28日至3月6日间通过电话访谈,调查了626家武汉市各类农产品供应商户,获取了107份有效数据。研究发现,疫情对武汉农产品供应链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封城”措施加剧了这一冲击。其中对粮油供应商的影响最大,果蔬供应商次之,肉蛋奶供应商最小。“封城”措施使得农产品供应商的进货渠道变窄,对批发商的依赖程度提高,疫情的发生对批发商本身也产生了影响,包括货源短缺,仓储成本以及资金变现等问题。此外,李谷成教授还提出了几点趋势性判断,包括疫情对农业农村发展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中长期影响等。

在司伟教授主持的提问交流环节中,专家们回答了有关如何更好的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农业现代化模式、转基因技术的作用、南美疫情和美国关闭肉类加工厂对我国肉类贸易和畜牧业发展的影响、弱势群体应对疫情、政府与非正式制度、疫情对加工食物和非加工食物的不同影响等问题。特别地,司伟教授邀请来自北京密云区北庄镇党委书记林立分享了基层在保障食物和营养安全方面的举措。

研讨会最后,樊胜根教授对各位嘉宾的发言和观众的提问交流作了总结,并提出在疫情后期,特别在2020年要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和2035年乡村振兴要取得决定性进展的大背景下,要进一步用数据和研究成果来支持政府决策,并把中国经验向国际分享,增强中国在全球治理上的声音和份量。

 本次研讨会在Zoom平台上举行。会议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经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司伟主持,国内外500名观众参与了此次线上研讨会。